如果说我们能从所谓的中产运动变迁中看出他们心态的变化,那就是他们终于顿悟了:
玩一下而已,没必要那么累。
所谓的累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花钱上的硬着头皮,一种是体能上的勉强自己。
像是说好了似的,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抛开了“体育运动就要秀肌肉”的旧包袱,把传统项目大大方方地降了级:
冲浪和滑雪,被陆冲迭代。你不再需要砸装备飞海岛,两个小时包教包会的成人扭扭乐,在写字楼楼下就能抡两把。花了一副板的钱,动作跟你在阿尔泰滑粉雪的时候也差不多。
足球,被飞盘殖了民,“一个几十块钱的塑料圆盘十多个人追”;橄榄球,则被腰旗橄榄球抢了风头,“男人的碰撞变成了带球版的撕名牌”。
就算被无数老哥控诉运动量也就比自拍大,但就凭借着社交、拍照、打卡的潮流属性,四两拨千斤地将“旧时代的体育精神”驱逐出境。
登山、攀岩等极限运动,变成了徒步和溯溪。在山系男孩/女孩的激增下,驴友精神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既然不花钱地走一走也能跟大自然的亲密相处,又为啥非大张旗鼓地去征服人家?
“是人玩运动,又不是运动玩人”,当钱包和身体都遇到了中年危机,就连运动,也被收编进了“松弛感”的主旋律。
而最近,中产最爱的运动网球,也不能免俗地被降级为匹克球了。
虽然打法跟网球相似,但匹克球场比网球场的一半还小,相当于一个羽毛球场,跑动范围小;
匹克球球拍是碳纤维材质,重量只有200克左右,球是塑料的,挥拍和击打都很轻松;
比赛采取11分制,节奏快,往往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一个回合。
网球要几年时间才能初窥门道,“在此之前练得是长跑,因为一直在捡球”。羽毛球球速快,“水平差一些就玩不到一块去”。
只有匹克球,能让你知道什么叫“众生平等”。
它最大程度地弥平了男女老少力量的参差,每一个平庸之辈都能可以将自己零零散散的球类运动,积累兑换成差不多的开局经验:
打过乒乓球的完全可以用大刀式的握拍给对面喂一颗转球;打过网球的也照样可以用长拉拍的肌肉记忆抽回去。就算你什么也没打过,经过两个小时的训练,你会惊奇地发现:
我怎么就莫名其妙地和别人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更重要的是,一副匹克拍,在淘宝上不到100块钱。一节2小时的入门课之后就可以打比赛,根本不需要后续花钱找教练。
它把你运动路上的所有顾虑一一清除,只留下纯享的乐趣,因此也得名“运动界的活菩萨”。
一位被其他运动的身体损伤和昂贵花销折腾得筋疲力尽的中年人如此感叹:
“你会抛弃一些运动,一些运动也会抛弃你,除了匹克球”。
它就像一个最终的归宿,时刻准备着收容每一个想开了的人。
在某音里搜索匹克球,自动关联的问题是“匹克球为什么在中国流行不起来”。事实上,当你开始了搜索,说明这项活动正在悄悄风靡。
降级是席卷全球的大势所趋,匹克球也是先在美国中产间如火如荼的。
60岁的陈工第一次听说匹克球,就是在今年3月份从回国的老同学那里。
“他们回来之后就说美国都在打这个,然后我们就在全北京找球场,当时只找到两家。”
那两家匹克球场地,一家在丰台,是羽毛球场改的,缺点是地胶不符合匹克球标准,球弹力不够;一家在朝阳,是儿童网球场改的,缺点是室内高度只有3、4米,没法打高吊球。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女士,家住大兴,要坐两个小时的车来朝阳玩,也不觉得麻烦。因为在美国,匹克球场地爆满,很难租到。”
虽然匹克球在福州、广州等地已经在慢慢兴起,但据陈工观察,“在北京,打过10次的不超过50人。”即便如此,玩过一次之后,陈工就看出了匹克球的“爆款相”。
“我打网球,也打羽毛球和壁球,那些球都要打好才会有意思。想打好又很难,学网球要找一对一教练,一小时4、500块钱,至少练上一年才能参加最初级的比赛。”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见长,运动所带来的的伤害也开始在身体上显现。“以前打网球的时候,拍子和球都很重,容易得‘网球肘’;打羽毛球,肩膀疼;打壁球有很多急刹动作,膝盖疼。”
但匹克球的击打感就像乒乓球那样轻巧,不会造成什么运动损伤。
有人说,匹克球就是中产降级到极致的产物。别的运动要么需要钱、要么需要人、要么需要身体素质。
但匹克球会告诉你,你以为乐趣很奢侈,那是因为你把玩这事儿想复杂了。
“一副拍子100块钱以内,贵的2、300,目前租场地,均摊下来一个人一小时3、40块钱。人少的时候单打,人多的时候轮流着双打,几分钟就是一局,怎么都能玩。”
陈工通过匹克球认识的朋友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陈工打球的场地做匹克球教练的宁宁认为,即便匹克球脱胎于美国中产,但却有成为全民社区运动的基因。
“对场地要求不高的人,在公园找个硬地面,拉个绳就行,不仅器材造价低,球的损耗率也低。”
据宁宁观察,每天来店里打匹克球的人,要么是2、30岁的时髦年轻人,要么是5、60岁的退休老人,覆盖了全年龄段。“这是因为这项运动跟绝对力量的关系不大,主要看技巧和反应,男女老少一视同仁。”
宁宁在接受匹克球运动普及的访谈
虽然现在店里对匹克球的投入还处于亏损的状态,但宁宁也感觉到了上扬的势头。“来我们网球团课的人不是特别多,因为今年网球的整体流量都是下降的,打匹克球的人还多一些。”
上过一次匹克球入门课的小洲立刻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他认为匹克球是新的飞盘,共同点在于门槛低、男女力量差距被弥平。
在小洲看来,足球、篮球这样的传统运动项目可以统称为“老哥运动”。“激烈、充满雄性气质、有竞技性和鄙视链。能在一起玩的,要么技术过硬,要么在一个社交圈子里。”
从飞盘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小洲就明显感觉到了一种“老哥运动和新兴运动对峙的张力”。
“当时有不少踢足球的,因为飞盘占了他们的场地不高兴。他们看不起飞盘的运动量,觉得那是打着运动的幌子,在草坪上你追我赶地相亲交友。”
而如今,小洲越来越感觉,社交和轻松本就应该是运动的应有之义。
“过了30岁了,就觉得玩也不一定每次都得筋疲力尽,对于我来说,打篮球就是运动。但跟朋友和伴侣打一回匹克球,相当于一次集打卡+社交+运动的综合体验,在我看来,这段时间更有趣,也更有周末的效率。”
而另一方面,匹克球让他更好地接纳了那个体力大不如前的自己。
“匹克球是带孔的,无论如何也不会飞得很快,它的规则禁止在网前禁区扣杀,有助于双方一来一回地玩下去。”
“更何况,匹克球的运动量有点丰俭由人的意思。很多网球玩家打匹克球时会选择单打模式,跑动范围变大,连打几场下来,也够坐办公室的人消化一星期的了。”
换句话说,上班已经很累,跟一群兄弟汗流浃背不再吸引人。如何与朋友和伴侣同乐,就变成了中年之后的课题。
ending
如今,所有在北京的匹克球爱好者,都带着信心,等待着这个运动的流量引爆点。
宁宁做了17年的网球培训,今年2月份开始教匹克球,她认为爆点还没出现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在经营传统领域的那些老板,他们还在观望中,二是我们国家羽毛球的运动基础特别好,场地预订都是爆满的。所以即便羽毛球的场地可以兼容匹克球,画上线就能换项目,羽毛球场地方的老板也不愿意去尝鲜。”
宁宁正在教儿童网球
但改变也正在发生。截止采访前,陈工告诉我,他的朋友在望京建起了一座新的匹克球标准场地,他马上就要去体验。
而小洲告诉我,他会继续玩匹克球,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和飞盘一样的“跨时代精神”——包容。
“像网球、高尔夫、滑雪这样花费高昂的运动,你的运动水平直接跟财力、受教育程度等现实因素挂钩,你会觉得它们把人群给区分开了。”
匹克球的精神则是把人聚在一起,一把拍子、一枚塑料球、一片要求不高的场地,财力在这里都找不到可彰显的立足之处。
于是,鄙视链被瓦解,厚重的体育精神被稀释。在快速轮换上场的节奏中,小洲甚至“找到了一些小时候和朋友蹲在沙地上轮流弹弹珠的感觉。”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网球玩家会转战匹克球。这两种运动的动作有点一脉相承的意思,很多动作变轻的原因,是匹克球的空心结构柔化了球弹跳的幅度。”
于是,用尽全力的挥拍变成了轻巧的长送,一来一回间,让所有力不从心的中年找回了游刃有余的节奏。
就如同小洲所说:
“如果你觉得太累,别想着怎么换状态,换种球吧。”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
作者 ✎ vasta
原标题:《跑不动的中年人,都去打匹克球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