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何纯在南国,(https://xueqiu.com/2657407918/337105531)
注:这篇文章并非个人研究和原创,而是参考了网上很多素材,特别是远方青木的文章。
最近有个事儿挺让人感慨的。微软苏州的员工之前被调去美国西雅图,不愿意去的给了挺高的裁员赔偿,N+8 到 N+12 呢,愿意去的还给办签证带家属。结果今年微软全球裁员,西雅图总部裁了 2000 人,好多中国拖家带口调过去的员工成了 “重灾区”。更惨的是,他们拿的是 L1 签证,这签证跟公司绑定着,一旦失业必须 60 天内找到新工作或者离境,不然就非法居留了。而且这次裁员是 “零赔偿”,连回国机票都得自己借钱买,跟之前在中国的 “大方” 简直天差地别。很多人就纳闷了:外企不是向来裁员赔偿高吗?怎么到美国就变了?
先说说美国为啥能 “零赔偿” 裁员。美国大部分州(除了蒙大拿州)有个 “自由雇佣” 原则,简单说就是除非入职前签好其他赔偿协议,否则老板可以随时开除员工,不用提前通知,不用给理由,更不用赔钱;员工也可以随时辞职,谁也不欠谁的。这法律从 19 世纪就有了,算是美国劳动关系的 “根基”。在这种制度下,老板说一句 “你被炒了”,员工就得立刻收拾东西走人,一分钱都拿不到。所以微软这次在美国裁员没给钱,其实是符合当地法律的,不是故意 “坑” 中国员工。
那为啥外企在中国裁员时,赔偿动不动就 N+3、N+6,甚至 N+12 呢?难道真的是外企 “良心好”?其实不是,主要是被中国法律 “吓” 的。中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正常裁员赔偿是 N,违法裁员(比如没走合法程序)就得赔 2N,要是还拖欠工资、加班费啥的,赔偿还能更高,最多能到 4N 左右。举个例子,2022 年思科中国裁员,一开始说给 N+1,员工不干,闹着要仲裁,思科找法务一评估,觉得要是走法律程序可能得赔 2N,最后赶紧妥协,给了 N+3 到 N+7。还有特斯拉,一开始按 N 赔,结果员工闹事,最后加到 N+3 才平息。这些外企不是愿意多花钱,而是算明白了:主动多给点钱解决纠纷,比上法庭被罚得更惨划算多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中国法律对外企和大厂这么 “严”,对小公司却好像 “宽松” 很多?这其实跟咱们的就业结构有关系。中国小微企业数量多,雇佣了差不多中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这些企业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差,大约只有7%能活过5年。要是强制要求他们给高额裁员赔偿,说不定直接就倒闭了,更多人得失业。所以对小微企业有税收优惠,比如月销售额 10 万以下的增值税都免了,年利润低的企业所得税也只收百分之几,就是为了让它们活下去,多招人。而互联网大厂、外企这些公司工资高,员工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不少,让它们多给点裁员赔偿,相当于把平时的工资 “挪” 一部分过来,总支出没太大变化,还能减少纠纷,对社会稳定有好处。
另外,执行层面也有差别。大公司账上有钱,法院判了赔偿能执行到位;可小公司可能本来就快倒闭了,打一场官司得拖很久,就算员工赢了,公司没钱也赔不了。比如有些小老板,裁员闹纠纷后公司直接破产,员工最后啥都拿不到。所以对小公司,劳动部门更倾向于调解,快速解决问题,保护员工基本权益;对大公司就严格执法,用法律威慑让它们主动合规。
还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国内互联网大厂的裁员赔偿也不低,比如米哈游一开始按 N+1 赔,结果被罚了好几次,后来改成 N+3。这说明不管是外企还是内企,赔多少钱不是看 “良心”,而是看违法成本。企业都是算过账的:要是省那点赔偿钱,万一被员工告了,不仅要赔更多,还影响公司名声,不值当。
再回到微软那些被裁的中国员工,他们的处境其实挺无奈的。L1 签证依赖雇主,一旦失业就面临身份问题,在美国找新工作又难,刚安家没多久又得回国,损失不小。
说白了,外企在中国 “大方”,在美国 “抠门”,不是因为对员工 “双标”,而是两边的法律环境、经济结构不一样。美国强调市场自由,企业能灵活裁员但劳动者风险高;中国更注重社会公平,用法律倒逼大企业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保护小微企业生存。作为普通人,咱们得明白,职场上的赔偿多少,本质上是法律、企业利益和社会现实博弈的结果,别光看表面,多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些事儿。
注:这篇文章并非个人研究成果,而是参考了网上很多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