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圈:世界十大摄影流派

摄影圈:世界十大摄影流派

纵观摄影发展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大摄影流派有:纪实摄影、画意摄影、印象派摄影、自然主义摄影、纯粹派摄影、堪的派摄影、“达达派”摄影、新即物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摄影。

01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它源远流长,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火棉胶纪录照片应是最早的纪实摄影,后来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

该流派主张在拍摄时自然捕捉,不干涉、指导、影响被拍摄者,同时不主张机械记录,而是应有自己的审美选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著名摄影家,被誉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 ”;他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

布列松将眼睛、精神、心灵聚在同一瞄准线上,面对飞逝的现实,在刹那间辨认一个事实,同时以视觉所见形象的精准组合纪实抓拍这个事实,产生了大量的不可重复的杰作,使摄影彻底摆脱了绘画的阴影,捍卫了摄影的本质属性和摄影的纯粹性。

纪实摄影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

路易斯·w·海因(Lewis Wickes Hine),美国摄影家,曝光童工悲惨生活的勇士。1910年代,他记录了很多有关童工艰苦生活的记录,并以此支援美国童工委员会,向政府申诉童工的问题。他曾说:“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

02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典雅阶段;画意阶段。

仿画阶段,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

奥斯卡·吉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1813—1875),被称为艺术摄影之父,他的多底叠放摄影作品《两种人生》,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构图颇具有诗意。

随后,画意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此阶段为崇尚典雅阶段。

画意阶段,重视对自然的感受,提倡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发掘题材,以写实手法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自然主义摄影并不反对摄影对绘画的借鉴,只是反对用轿揉做作的手法去模拟绘画。

03

印象派摄影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04

自然主义摄影

1889年,摄影家彼得·埃默森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

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采睡莲》 彼得·埃默森

05

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20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1864-1946)。

该派主张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纯粹应用影调层次,光影变化,纹理质感来追求摄影所特具的艺术美观,以此将摄影从绘画的影响中脱离出来。

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桑德伯格》 爱德华·斯泰肯

纯粹派后期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06

“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西方现代摄影流派。

堪的(Candid)意为“正直的、坦率的、偷拍的”,堪的派摄影是以抓拍形式为主的拍摄。这派摄影家崇尚客观、真实,主张不干涉、不摆布,在对象处于毫无准备或者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按下快门。

该流派最初的作品是1893年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摄影家埃利克·萨乐蒙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罗马政治会议》埃利克·萨乐蒙

07

“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诙谐逗趣,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

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青筋暴突、汁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08

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

例如,摄影家帕邱在1923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09

超现实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形式主义的摄影流派,这一流派的摄影家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这一流派艺术家认为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10

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

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

相关推荐

手提电脑白屏了维修费多少?
365bet客户端

手提电脑白屏了维修费多少?

07-07 👁️ 4929
雷达电视TV版下载-雷达电视最新免费下载
好多假365平台

雷达电视TV版下载-雷达电视最新免费下载

07-02 👁️ 3019
众人的意思
好多假365平台

众人的意思

07-16 👁️ 238